正常年景年底才有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今年似乎来得更早了一些。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财政支出增长37.1%,比6月份的18%明显上升,远高于去年同期19.6%的增幅,同时与7月收入增速从6月份的9.8%下滑到8.2%形成鲜明对比。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比可以从侧面反映财政支出的力度。今年6、7月份,这一比重已经高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年份的均值水平,显示财政支出力度在加强。
收入下滑支出大增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7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8.2%,较6月降低1.6%,其中占比最大的税收收入仅增长4.6%,较6月继续降低8个百分点。
土地出让收入方面前7月也较去年同期减少5000亿,相应的土地出让支出也减少2990亿元,同比下降18.9%。
“在增速全面回落背景下,第一季度甚至出现了增速仅为个位数的省市,地方财政下一步怎么走确实是个难题。”社科院财政室主任杨志勇表示。
国金证券分析师汪毅认为,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未来税收收入进一步下滑的概率较大,目前看来全年9.5%的财政收入增速目标依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以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为基数的第一大税种增值税仅增长0.7%。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比去年同期回落30.9个百分点。相应地,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增幅大幅回落。
与财政收入能力持续下降伴随的是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7月份财政支出增速为37.1%,比上月提高19.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速明显加大。从结构上看,7月份财政支出增速明显提升的是: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
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速看,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往往会伴随财政支出的下降。但是在有些年份,伴随财政收入增速的下滑,财政支出增速也可能维持高位,例如2008年10月至2009年上半年,以及在今年6-7月份,表明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已经开始发力。
社科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对记者表示,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按照宏观调控逆向调节经济的原理,眼下需要通过减税、增支等积极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此时也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表现。
赤字扩大之忧
积极财政政策在经济放缓之际熨平经济周期的同时,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也提出财政赤字增加的担心。
“如果财政赤字扩大的同时,持续的财政支出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就会造成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等不良后果。”刘桓表示。
而在财政部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看来,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个弹性系数,一般认为这一系数大于1,税收增长比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呈几何级数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税收收入也高速增长,而在经济增速放缓时,税收增长不是“趋缓”,而是“速降”。
但是,由于连续多年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许多支出项目都是以超常规速度增长的,多数都在20%以上,且连续多年,基数已被大大抬高。而且这些基数大大抬高的支出项目呈现刚性化特征,如教育、医疗卫生、低保、养老等等。
如果经济放缓,按照GDP和税收之间的客观规律,税收增长也会减缓,甚至速降。刘尚希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今后的财政运行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
此时,如果进一步实施类似于2009年持续的财政扩张政策,则财政支出的压力不言而喻。
扩张组合拳
7 月财政支出和收入增速差从 7.9%升至28.9%,上半年累计增速差也从9.1%升至11.8%,显示出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正在加强。不过莫尼塔证券分析师陈殷分析认为,单纯的财政支出的增加对投资全局的影响并不明显。
陈殷认为,从政策导向影响投资的角度来看,政策对投资的直接影响作用在于中央项目和国家预算资金,这属于财政政策是否积极的范畴,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5%左右。要进一步看到效果,则需要观察到基建类投资、国企投资的改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两至三成,而这两类投资由于规模更大,同时需要观察到国内贷款资金来源的改善。最后,财政政策对于地方项目的作用基本上是鞭长莫及,需要企业和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环境的改善才能带动整体投资增速改善。
中信证券诸建芳分析认为,刺激政策还将出台,投资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到位。在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将加大。
事实上,5月份以来,中央审批投资项目力度有所加强。据统计,发改委5月份批准投资项目数239个,6月增加到282个,7月继续上升至302个,8月截止到9日为84个,且在近期通过项目中,水利、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类居多。华泰证券分析指出,发改委审批速度加快与当前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一致,其中中央预算的项目明显增多,显示出中央稳增长意图。
同时各地的投资冲动也再现苗头,不过华泰证券分析指出,资金依然是重要瓶颈,民间资本能否撬动还有待观察。
与期望财政直接刺激经济相比,减负被认为有更多可期待空间。由于过去财政惯常采用的项目投资和直接补贴等方式屡屡导致产能过剩的副作用,目前减税已被财政部门逐渐认为是更有效的稳增长途径。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则指出,相比政府部门的投资,降低企业的税负、鼓励私人部门投资,对中长期提高投资效率和改善经济结构更加有效。
卫生部“大一统”食品安全标准
“标准混乱的背后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同一食品,一个部门说合格,一个部门说不合格——多年来,食品标准因政出多门而出现的“标准掐架”案例时有发生。而“十二五”期间,此类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8月13日,在卫生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表示,“十二五”期间,卫生部将全面启动对5000余项食品标准的系统清理工作,2013年底将提出现行相关标准或技术指标继续有效、整合和废止的清理意见。同时,卫生部通报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关情况,指出“十二五”末我国将基本构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据了解,我国食品标准多达5000余项,但依然存在重要标准或重要指标缺失的现象。同时,标准之间交叉、重叠甚至矛盾的现象比较严重。
“我们将对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四套标准中涉及食品的内容进行清理整合,最终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参与标准清理和方案制定工作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乳品类标准的清理工作已经完成,100多项乳品标准清理出68项,其他5000余项标准或将缩减一半。
记者从卫生部获悉,此轮《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将于近期发布。
食品安全标准“掐架”
“食品安全包括四大方面,一是食品本身,二是食品添加剂,三是食品外包装材料,四是加工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的设备,每个方面都存在标准交叉混乱的问题。”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表示,食品安全标准的混乱主要体现在标出多门、标准滞后和缺乏独立检测机构三个方面。
“标出多门”,即多个部门制定标准,这一直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但大都最终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据记者了解,一个产品的标准,大都涉及农业部门、质监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甚至还有发改委等多家部委,标准的交叉和矛盾使得相关企业往往采取避重就轻的做法,最终导致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和消费者维权方面都产生很大的难度。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滞后的问题非常严重,有的标准长达20多年都没有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魔都高了好几丈,道一直都没动静,”董金狮表示,纸碗、纸杯等纸制品的食品用纸标准已经有23年没有变化。
据记者了解,食品用纸标准早于1989年制定,当年的纸制品大都为单层,因此并未对内外用纸标准进行分别制定。但如今的纸制品大都为两层,有些企业便用废纸做纸制品的外层,里层用食品纸,这一问题即便被发现,也没有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制约。
“当生产食品的工艺技术、物理形态发生重大改变,比如企业对食品的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进行了更新,就需要根据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使用情况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看看有没有新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危害,进而决定是否需要修改相关标准。”食品协会秘书长马勇表示。
“标准混乱的背后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谁发证多赚钱就多,”董金狮直言,按理说,检验机构应是独立部门,但我国很多检验机构隶属政府部门,大都是政府的下设机构,导致一些检验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行业情况。
5000余项标准缩减一半
卫生部最新公布的《规划》提出了四项工作目标。其中,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是《规划》的首要目标,而这个首要目标同样出现在《规划》的工作任务一栏。
“此次清理标准或将减少一半,缩减数量是首要任务,但不仅限于数量上的清理。”严卫星表示,此次清理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解决数量庞大的问题;二是通过清理整合从而避免标准之间出现重复、交叉,特别是矛盾方面的问题;三是建立一套食品安全标准,使得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和架构更清晰、分类更明确,便于执行;四是通过清理整合发现新的问题,使得食品安全标准更合理化。
该《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的清理整合,是食品安全法立法后卫生行政机关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将标准按照法律的要求把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起来,此次清理整合完善就是为了落实法律的要求,主要是建立一整套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这是最基础的。”马勇强调,从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提高来看,一个是标准的体系的建立,二是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各级监管部门按照标准加强监督和监管,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最终的结果也不会理想。
程凯:车备好了,马在哪呢
程凯
微博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最近我就在上面看到一个很好玩的说法,一个基金界人士如是说:“我们到各地调研,发现所谓的三驾马车,都只看到车,没看到马,目前政策却还停留在预调微调的水平上。”这位投资人士心中的期盼是“三季度应该是政策加码的时候了吧”。
还真是这样,车都准备了,提供动力的马在哪里?市场上钱不够。
一个月前,我问了一个在商业银行工作的朋友三个问题,“银行钱多不多?贷款的人多不多?VIP理财客户主要投什么?”得到的答案是,“银行钱不多,贷款需求也不多,理财的都偏好固定收益产品。”
盯着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去理解宏观经济通常很靠谱,现在市场可不就是这样一个局面吗?在中央几次三番提出稳增长后,我们发现7月份的信贷增量出奇地减少了。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份新增人民币信贷5401亿元,比6月份减少3797亿元。
少归少吧,实体经济怕的是真少,但资本市场怕的是不合预期,不到6000亿元的信贷,大大低于几乎所有市场人士的预期,甚至包括那些一贯都反对信贷放水的分析人士。所以,你能指望A股市场好得到哪里去?在本周一券商股砸盘的时候,倒是没有太多的人仔细去思考7月新增信贷对市场的杀伤力。
信贷增量如此之少,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个数据出来之后也有两种解读:一种分析是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不够多,所以能放出来的信用贷款自然也不多,因此,要增加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就必须靠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另一种分析是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不足,没有人贷款自然银行贷出来的钱就少,如此,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不大,因为市场上不缺流动性,如果要刺激企业投资,央行需要做的是降息,也就是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让利润率下滑的企业有利可图。
到底哪种分析是主要原因,一时半会儿也分不清,但上面那位银行人士的回答已经给出了实情:“银行钱不多,贷款需求也不多。”所以,如果7月信贷增量低到如此程度,央行要做的是既降存款准备金率又降息。否则,以后每个月的宏观数据都会很难看,三季度经济筑底的愿望又要打水漂。
当然,仅仅说信贷大幅缩水,就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也不完全正确。还记得上面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吗,“理财的都偏好固定收益产品”。7月份,与信贷大幅缩水对应的是债权融资得到较大增长,抵消了贷款下降的部分影响,所以总量上社会融资规模并未大幅下降。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所占的比例可能越来越大,这当然是好事,改变了企业过于依赖银行的坏路径,但是7月份企业债券发行量的增加能抵消信贷下降的全部影响吗?当然不能。最重要的问题还是,“银行钱不多,贷款的人也不多。”
既然是这样一个情势,我觉得那些争论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新“地方版4万亿”的对阵双方可以休息了,因为不管你觉得该不该有,目前肯定是没有,就算有一个计划,那也是一个计划,车准备好了,马在哪里呢?
还在2009年的时候,4万亿之所以给力,倒不是说发改委批了多少个项目,中央政府出了多少个产业振兴计划,而是到2009年末的时候,中国的银行系统总共放出来了9万亿的天量信贷规模。在那种规模之下,房地产行业不管是不是振兴产业,不管有没有得到4万亿的好处,那肯定也是得了9万亿信贷的好,才又吹出一个更大的泡泡;在那种规模之下,上证指数从2007年的6124点跌到2008年的1664点之后,也肯定是得了9万亿信贷的好,才又在2009年8月只用大半年的时间又涨回到了3478点,制造了一个指数翻番的小牛市。
好吧!现在你能指望什么呢?GDP的增长速度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破8”到了7.6%,但是距离2009年一季度增长只有6.61%的底部还远着呢!2009年从年初到年尾,银行系统的信贷规模拼了命地加量,到了后来这样的天量信贷背负了通货膨胀和楼市泡沫重来的骂名。既然是这样,2012年为什么还要来一个信贷放量呢?理由还不充分。
可惜的是,不管理由充分不充分,问题还在那里摆着呢,经济的下行趋势没有见底,信贷当然不需要放天量,但温和的放量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吧?难道真的要见到GDP增速重回到6的时候再去放一次天量吗?对经济的困难预估得多一些,行动上提前一步,才能是真的淡定,一动不动算什么淡定啊?
车备好了,放马过来吧!